什么是克隆氏病?
什么是克隆氏病?起因是什么?有什么症状?怎么治疗?
答案或建议:
1、病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与感染、自身免疫、遗传等因素有关。
2、临床表现
克隆氏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少数为急性起病。其临床表现、病情轻重多和病变部位、程度及病期有关。
(1)腹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呈间歇性发作,伴有肠鸣音增强,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此时常有腹胀,甚至出现肠型。
(2)腹泻:大部分人有腹泻,大便次数与病变范围有关,多为软便或稀便,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粘液、脓血。广泛弥漫性小肠病变可有水样便或脂肪泻,与进食纤维丰富的食物有关。病变涉及结肠远端时,常有里急后重,其表现溃疡性结肠炎相似。
(3)全身症状:体重减轻、贫血、低蛋白血症、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及营养缺乏等。1/3病人有低热或中等发热,查体见腹部可有肿块、局部压痛等体征。
(4)肛门及直肠周围病变:脓肿、窦道、瘘管形成是克隆氏病常见的表现。
3、诊断
(1)青壮年患者,有慢性腹痛、腹泻、发热、右下腹压痛及肿块等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血白细胞数增多,可有血红蛋白降低、血沉加快。粪便潜血试验可呈阳性,如病变累及直肠和结肠可有粘液及脓血便。血清蛋白电泳及中ß2可升高。
(3)X线钡餐检查:主要的X线表现为节段性肠段受累、常以回肠末端及右半结肠为主,病变的肠粘膜皱襞粗乱,可见广泛的卵石样充盈缺损,肠轮廓不规则,其边缘可呈小锯齿状。部分患者可有瘘管及肠梗阻的X线征象。
(4)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粘膜水肿,卵石样隆起,伴有圆形、线型或裂隙样溃疡。两处病变之间肠腔可呈正常。有的病人可有肠腔狭窄及肠瘘形成。活组织病理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4、治疗与护理
(1)一般治疗与护理:处于活动期的病人应卧床休息,应进易消化、富营养、高维生素饮食。病情严重者宜禁食,可用全胃肠外营养治疗。注意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贫血、营养缺乏者,予以补充维生素B12、叶酸及输血和白蛋白。
腹泻严重者,注意肛周皮肤护理,注意观察大便的性质和量及出血情况,及时与医师联系。
(2)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SASP)对本病有一定疗效,特别对结肠克隆氏病。此药口服后在肠内分解为5-氨基水杨酸,起到消炎作用。服药后可有恶心、呕吐、皮疹、白细胞减少等副作用。用药期间应定期复查血象。
(3)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此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减轻毒性症状,可静脉用氢化可的松或口服强的松等。在用此类药物时必须按医嘱进行,不能随意加减、停服或因各种原因而漏服药。
(4)灌肠治疗:病变在左半结肠者,可用琥珀氢化考的松每晚灌肠治疗,也可试用其它中药灌肠,治疗方法详见溃疡性结肠炎。
(5)瘘管的治疗和护理:瘘管形成是克隆氏病常见的表现。内瘘可通向其它肠段或脏器,外瘘可经腹壁、肛周通向体外。肠瘘发生后易引起感染和消化液丢失,造成水、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失调、营养障碍和肠梗阻。所以,肠瘘的治疗应包括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补充营养,纠正贫血,控制感染和预防并发症。
①补充营养、纠正水与电解质失衡。
②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肠瘘后排出的肠液中含有大量消化酶,造成肠瘘周围组织糜烂、感染和出血。肠穿孔可致腹腔内脓肿、脓毒败血症,病人抵抗力低,容易使感染扩散,危及生命。吸引疗法可使肠液不外溢,不使周围组织糜烂、防止感染。一般用双腔管作负压吸引。要准确记录24小时引流量及其性质,保持瘘口周围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潮湿敷料。瘘口周围的皮肤,可涂一薄层氧化锌软膏,其附着力强,并有收敛和抗消化液腐蚀作用。
漏出的肠液腐蚀血管,可引起呕血、便血,或瘘管出血。在临床护理中,应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早做出相应的处理。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但由于手术后复发率高,手术适应症一般限于有肠穿孔,完全性肠梗阻瘘管和脓肿形成或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和癌变时。
文章来源链接:http://www.baikewenda.com/health/cure/7/6/a1022380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