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的螺旋劲有什么作用?
请问螺旋劲在杨氏太极拳拳理中有什么作用吗? 在拳架中是又是怎样体现呢?多谢指点!
答案或建议:
简单地说螺旋劲,就是身体练出沉来以后,沉重感改变状态时的关节顺滑性造成的旋转。劲,就是沉重的感觉,顺滑,就是关节练开以后的滑润感。
练太极拳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不断的松,练出沉来,造成不断的下沉,也就是层层的下压,第二阶段由于松到脚底下,大地的反作用力开始起作用,又由脚底下层层的上托身体。
松肩以后,肩关节的骨缝拉开,那莫手臂就会变的沉重,属于肩关节的骨缝变长,等于是把关节肌给拉长了。
身体由于不断的松,造成自身重量的不断下压,使得各个关节,也就是骨缝越来越小,等于是把骨缝的关节肌给压薄,又由于不断的转动,使得骨缝在沉重感的下压下,关节之间能够前后左右的移动,这就是身体的关节练开了。
肩关节骨缝变长,是手臂的开了,而身体的关节要压薄练扁,并能够前后左右的横向移动,这是身体关节的开了,手臂和身体的练开是不一样的。
由于长年的练,身体各个关节之间的滑动性增加,如同给关节之间加了润滑油一样,感觉关节之间有一层薄膜,而且是非常润滑的薄膜,这时只要想着往要去的方向一松,身体自然就能顺滑的溜过去。
要注意整体关节的联动性,每个关节都要松开,在整体联动下,在做动作时,会感觉非常顺滑的就完成了。在沉重感中练出顺滑,就是轻灵。
具备以上的能力后,才能谈到螺旋劲。
在练出沉来以后,手臂是沉的,这种沉通过脊椎往下作用到腰档和胯骨上,由于手臂的形态一变,往下的作用力就会改变,使得腰胯的承受重力形态随之改变,改变的承受力往下传导给腿脚,到达地下,经过大地的反作用力,通过腿骨,向上托着改变状态的胯骨,等于又促使胯骨改变状态,胯骨的改变造成影响脊椎的改变,从而又促使手臂的改变。这一系列的完成,是在关节非常顺滑的情况下完成的,那么,这一系列的联动,就是螺旋。
一般情况下,螺旋劲在一个定式到另一个定式的转换过程当中最明显。
也就是,一边是上边沉重手臂的下压,一边是大地反作用力的上顶,两个力都作用在腰胯上,经过长年的作用,使得腰胯会随着这些力的变化而造成旋转地变化。
由于腰胯的构造,腰椎下压跨的中部,而腿骨上顶跨的边部,在这两个力的作用下,造成腰跨的旋转,这就是螺旋,所谓螺旋,是从感觉上说的,也是从腰胯的构造上说的。
由于手臂在转换动作时,总是要求从一个状态,通过坠肘变换成另一个状态,会造成手臂的旋转(螺旋),由于手臂是沉重的,通过下沉的作用,会造成上身的旋转,这也是螺旋的一部分。
那么总体上,在身体转换的过程中,由于松,导致手臂下压脊椎,导致脊椎在身体的后部下压腰胯的中部,而腿骨上顶跨的边部(构造上从人的侧面看,胯骨在脊椎骨的前部,并且在外部),造成腰胯的螺旋,腰胯螺旋又会促使手臂的螺旋,从而完成整体的螺旋。
由于腰裆、跨、肘、手,不在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由于练拳时要求,腰不松、手不动,那么,腰胯的一旋转,往上带动手臂的旋转,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如同一个弹簧圈一样往上旋转出去的。
比如,杨氏的右棚手变为捋的转换过程当中,右棚定式后,大脑想着全身一松,手往捋的多方一动开始,由于坠肘,手臂重量的形态开始改变了(手臂开始旋转),改变形态的重量下压传导给腰裆,腰裆下压垮的中部,等于裆往下往前走,腿骨上顶跨的右边部,,造成腰胯往右往上的旋转,再加上并促使坠肘造成的手臂的旋转,这些旋转,加上顺滑,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螺旋。
由于脊椎下压跨的中部,而腿骨上顶跨的边部,这就是螺旋的根本。
由胯骨的构造上说,从人的头顶往下看腰胯的构造,是一个上平下尖的三角形(倒金子塔),脊椎在下尖的位置下压,腿骨在上面的两个平角上顶,在马步状态,这三个角相对来说是最平衡的,当身体的重心往其中的一个平角移动时,平衡破坏了,脊椎开始下压下尖的角,而腿上顶上面的一个平角,就会造成裆低跨高的向上的螺旋。
从侧面看,裆在跨的下部,腰裆往下一沉,而跨被腿骨在裆的上面一顶,形成一个从下往上的旋转,这个旋转带动手臂的旋转,就形成一个螺旋型的圈。
本文转载链接:http://www.baikewenda.com/h/1011/a36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