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虫草是怎么样形成???
野生冬虫是怎么样形成的?有什么作用?
答案或建议:
冬虫夏草,又名冬虫草,老百姓习惯称为虫草。虫草是名贵珍稀药材,是自然界中菌类、植物类和动物类集为一身的杰出代表。由于它奇特的生命现象和治病养生的神奇功效,在国际上有极高的声誉,作为名贵的传统中药材,在中国民间流传和应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我国传到西方国家也有280余年的历史,我国的虫草自1723年运到法国,1726年巴黎科学院士会上,首次展出了这种来自中国的药用珍品,但当时谁也不知其为何物,1728年传入日本,随后冬虫夏草归入珊瑚菌属(Clavaria)。1843年英国真菌学家Berkeley根据中国的标本将它归入球壳属,并定名为中国球壳(Spharia sinensis)。1878年意大利学者Saccardo将冬虫夏草学名定为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意为中国虫草,该学名一直沿用至今。
冬虫夏草在一些中医药书籍中也都有记述,以往通常认为始见于清代吴仪洛著《本草从新》1757年,但据考证,《本草纲目》中记载有“雪蚕”,根据其生活史、性味、功效、形态、环境及产地等几方面,都与冬虫夏草相同或相似,认为雪蚕是冬虫夏草的古名或别名。“雪蚕”亦名“冰蚕”,《本草纲目》引用的文献是东晋王嘉撰《拾遗记》。“雪蛆”之名,始见于宋江休复撰《嘉佑杂志》,雪蛆的别名是冰蛆,冰蛆之名见于宋周密《葵辛杂识·续集》中。雪蚕、冰蚕、雪蛆、冰蛆这许多名称,都应该是现在的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的中文名首次记载于清朝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年),该书记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能轻身,使人肌体润泽,精力旺盛,不易衰老。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复化为虫”。《本草从新》记载“冬虫夏草味甘平,入肺、肾二经,保肺益肾、补精髓、止血化痰,已劳嗽,治膈症皆良”。《药性考》《纲目拾遗》《现代实用中药》等许多文献资料的记载根据了其生活习性及形态而取名,在科学不甚发达的时代,由于各方面的水平限制,人们对生物间的亲缘关系很难做到科学、合理。认为冬虫夏草是虫与草在互相转变而形成的,其实冬虫夏草是中华虫草菌,寄生于蛾的幼虫体上而形成的复合体,夏季虫草菌释放的子壤孢子散布到土壤内,侵染了蛾的幼虫萌发的菌丝吸收虫体的营养而大量增殖,至菌丝充满幼虫体腔而形成菌核(僵虫),菌核的发育只分解了幼虫的内部器官,促幼虫的角皮仍保持完好,菌核度过冬季低温时期,至次年立夏的适宜条件,便从僵虫的头部抽出子座(草),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古人就是根据它的生命现象而命名为冬虫夏草的。
冬虫夏草主要产于四川、青海、贵州、云南,此外西藏、甘肃亦产,其中分草原甸草虫草和森林灌木虫草,草原虫草生弛雪线草原的甸草丛中,大草原地域辽阔,是虫草的主要产地,所产的虫草美誉被广泛流传。森林虫草生弛高海拔阴山峡谷,肥沃潮湿的土壤中。《本草备要》记载“冬虫夏草,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本草纲目》记载“要蚕(冬虫夏草的古名)生弛阴山的北坡,以及峨眉的北坡,两山的积要长期不化,雪蚕就在里面”古代名医张景岳在景岳全集中叙“四川嘉定北坡灵山虫草为佳,全药入药,益肺补肾、化痰、止咳,强壮身体最佳。”《黄帝内经》记载“雪蚕,弛深山,盛夏有采,可调五脏六腑。定心安神,使人肌肤润泽,不易衰老。”从此传入宫廷,成为皇室御用药材,在皇亲国戚中广为流传,宫廷流传的。宫廷流传的药膳中的“虫草三宝汤”指名是四川嘉定府所产的虫草。
无论草原虫草,还是森林虫草都有环节、腹部有足8对,都以饱满壮实为佳,草原虫草颜色较黄,高山虫草颜色偏黑,颜色有所差异,是产地的土质和环境不同的原因,采集的适宜时间,都是在夏至前后,过早子实体没有长出土面,过迟虫体开始枯萎,都不合药用。采得的虫草,在虫体潮湿未干时,除去外层泥土,阴干备用,或用黄酒浸润其变软,整理平直,扎成小把微火烘干备用。
转载请保留:http://www.baikewenda.com/life/lifetips/6/10/a122199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