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设百科问答网为首页|收藏百科问答网|网站地图
百科问答网 - 帮您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经验
百科问答  » 健康/医学 » 人体常识  » 正文:

与面神经有关的头面部反射有哪些?


与面神经有关的头面部反射有哪些?


答案或建议:


在临床上,有关面神经的反射应用不多,其中比较常用的有:

  ⑴眼轮匝肌反射(或称皮质面反射)

  反射弧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

  中  枢:脑桥和中脑的三叉神经中脑核—网状结构—脑桥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检查者以手指向后下方牵扯眼外眦部皮肤,并用叩诊锤叩击检查者手指,正常人出现该侧眼轮匝肌明显收缩(闭目);同时,对侧眼轮匝肌轻度收缩。口角向同侧后上方牵引。应注意,叩击不宜太重,以免引起惊恐反应。

  临床意义:周围性面瘫时减弱,中枢性面瘫后面肌痉挛时,此反射亢进,昏迷时,此反射消失。

  ⑵眉间反射(或称鼻睑反射Nasopalpebral refiex)

  反射弧 同眼轮匝肌反射。方法:以叩诊锤轻轻叩击两眉之间的部位,可见两眼轮匝肌收缩两眼睑闭合。

  临床意义:一侧三叉神经及面神经损害均可使该侧眉间反射减低或消失。在面神经炎时,此反射消失,则提示损害比较完全,预后较差。面肌张力增高时(如Parkinson氏征候群),此反射亢进。

  如果叩击鼻根部时也出现同样的反射,叫Myarson氏征,在Parkinson氏征候群,此反射很容易引出。

  ⑶口轮匝肌反射

  反射弧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第二支

    中  枢:脑桥和中脑三叉神经中脑核——网状结构——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以叩诊锤轻叩下唇或鼻旁部,可见同侧上唇方肌及口角提肌收缩;如果叩击上唇正中(人中穴处),则见整个口轮匝肌收缩,表现为双唇紧闭并向前撅起,是为阳性(临床意义:两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此反射出现,除一岁以下婴儿外,正常人均无此反射。

  ⑷眼面反射

  反射弧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

    中  枢:桥脑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用手拇指按压眼眶外缘(稍挨眼球,不要用力过大)或眶上切迹,瘫痪侧没有反应,引起病灶侧眼及口轮匝肌收缩(闭眼和口角向上牵拉)。

  临床意义:面神经核上瘫痪较轻者,无半身瘫痪的任何根据,为查明究竟有无面神经瘫痪,眼面反射可为一种好的检查方法,借此可查出易被遗漏的病变。

  ⑸佛斯特(Chvostek)氏征:又名缺钙击面试验。

  反射弧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

    中  枢:脑桥和中脑三叉神经中脑核——网状

         结构——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以叩诊锤叩击耳前面神经出腮腺处,可引起同侧面肌痉挛样收缩。

  临床意义:此反射是手足搐搦症的重要体征之一,也可出现于其他反射性应激性增高的情况。

  ⑹角膜反射

  反射弧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眼支

    中  枢:脑桥中部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网状结

         构—桥脑中下部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以柔软的棉花毛,轻触角膜的外下方部位,引起双眼轮匝肌收缩,反射性瞬目。

  临床意义 角膜反射丧失,可见于下列三种情况。

  ①反射弧传入神经病变 三叉神经眼支的病变,除了面部该支的分布区(前额部皮肤)有感觉障碍以外,同时伴有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角膜反射减低常常是三叉神经第一支损害的早期症状,以后可随病变进展而致丧失。由于小脑幕也是由三叉神经第一支分布,故在后颅窝病变时,早期即可有角膜反射减低,如小脑出血的患者,有人报告,同侧角膜反射减低和消失为诊断的重要指征。

  ②角膜反射的传出神经病变——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角膜反射的传出神经为面神经,当周围性面神经病变时,角膜受到刺激后不能瞬目,此种现象从广义来看也属于角膜反射丧失。

  ③一侧大脑半球病变 可表现对侧角膜反射减低或丧失。有人认为,在顶叶有角膜反射中枢,或许可以得到解释。如果两侧角膜反射均减低或丧失时,说明大脑两侧广泛性损害(如在深昏迷、脑水肿、脑缺氧),侵犯了角膜反射的脑内反射弧。

  结合膜反射与角膜反射的临床意义相同。

  ⑺角膜下颌反射

  反射弧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眼支

    中  枢:脑桥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网状结构——

    面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和三叉神经第三支

  方法:以柔软的棉花毛轻触一眼角膜,不但引起双眼轮匝肌收缩闭目(角膜反射),而且,反射性地引起翼外肌的收缩使下颌偏向对侧。

  临床意义:此反射正常人并不存在,仅见于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的假性球麻痹患者。双额叶广泛损害也能引出此反射。

  ⑻掌颏反射

  反射弧:传入神经:正中神经

    中  枢:颈髓5~8和第1胸髓的后角细胞柱—

    脊髓丘脑束—脑桥面神经核

    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以钝针轻划,或用针刺手掌大鱼际部皮肤,引起同侧下颌部颏肌收缩。

  临床意义:Marinesco氏在1920年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患者用针刺大鱼际部皮肤时,首先发现同侧颏部肌肉收缩,定名为掌颏反射,并指出,这是一种原始的浅反射,2岁以后消失。在皮质脑干束病变时,此反射出现,尤其在双侧皮质脑干束病变时明显亢进。但同时作者又指出,此种反射也可见于正常成人,但是正常人出现者与病理性的表现不同:第一,病理性掌颏反射范围比较广泛,不单纯限于大鱼际部,在手背、上肢、躯干,甚至于刺激下肢也有时可以引出。第二,病理性掌颏反射肌肉收缩幅度大,而且,持续时间较长。

  在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球麻痹、多神经炎等等疾患影响传入或传出神经时此反射减低或丧失。皮质桥延束(尤其是双侧)损害时亢进,或见于额叶病变。额叶病变对侧掌颏反射亢进。

  ⑼吸吮反射

  反射弧 传入神经:三叉神经第三支

    中  枢:脑桥三叉神经感觉主核—网状结构—面神经核传出神经:面神经

  方法:轻划唇部或轻触口唇,立即出现口轮匝肌收缩,上、下唇噘起作“吸吮”动作。

  临床意义:与口轮匝肌反射相同,见于额叶病变和假性球麻痹患者。

转载请保留:http://www.baikewenda.com/health/body/7/1/a13994325.htm
推荐内容

敬请注意:百科问答网内容来源于网络或民间经验收集,仅供参考。其中有关健康疾病方面的内容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或及时到医院治疗。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百科问答网 Copyright ©2005 - 2011 www.baikewenda.com,All Rights Reserved
辽ICP备10007180号